肖建华
打造了万亿金融帝国的肖建华,终究没能成为被人敬仰的J.P.摩根。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而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有些人注定只能成为看不见的尘埃。
肖建华,或萧建华(1972年1月13日—),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夏辉村人。
肖建华是公司集团“明天系”的幕后控制人。经过他多年的幕后活动,“明天系”拥有各种金融牌照,达到了十万亿所有有关的财富控制,实际上价格两万多亿人民币的财富和公司资源。明天系起家于内蒙古包头,系肖建华妻子周虹文老家。1999年肖建华创立明天控股有限公司,20年间,肖建华及其“明天系”旗下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高达3万亿,“明天系”金融帝国于全盛期曾一度参股6家上市公司、6家商业银行、6家证券公司,旗下关联企业达数十家。
2017年1月27日,肖建华突然于香港境内被不明人士带走后被秘密审理。
肖建华原姓“萧”,因为中国大陆的二简字,户籍登记姓氏改为“肖”,但夏辉村宗祠和族谱仍使用萧姓。
肖建华是加拿大公民,安提瓜与巴布达巡回大使。拥有香港居留权及加拿大、安提瓜和巴布达的两重国籍。
家族成员
- 父亲:肖富银,已过世
- 妻子:周虹文。1970年7月出生于内蒙古。1987年到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百度的CEO李彦宏为同班同学,毕业后在北大方正集团任职。
- 姐姐:肖爱华(丈夫雷宪红是爱使股份的法人代表)和肖忠华
- 哥哥:肖新华
- 堂弟:肖卫华(明天控股的法人代表)
人物经历
1971年,肖建华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家中有兄弟姊妹6人,他排行老五。
酷爱读书,一直是“学霸”。15岁那年,直接考入北京大学法 律系。会说话懂世故的肖建华大三成为学生会主席后,被学校青睐,毕业后直接留校进了党委学生工作部。有了体面工作,还有北京户口,此时肖建华已然是家乡人眼里可望不可及的“成功人士”。
可这所谓的“成功”并不是肖建华所向往的,那些产业大鳄的故事才是他向往的。
此时,身居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肖建华已经预感到一场改变人生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
1992年,伴随着著名的南巡讲话,北大这座“象牙塔”内也掀起了市场化浪潮。
当时的管理者在今天中关村上地西路,规划了一座面积达30万平米的生物城项目。
项目是起来了,可找谁做筹备办主任成了难事。
虽说这属于产学研基地,无论税收还是产业扶持都有优惠,但是筹备办主任要负责全部的基建、宣传、招商,这不是件讨巧的活,谁都怕担风险。
21岁的肖建华却主动请缨,表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说是筹备办公室主任,可就是个空壳。诺大的办公室时常只有肖建华一个人“独守空房”。两年后,项目还是没启动。
于是,肖建华向北大提出自己要开个公司,主营高科技产品。
领导让人家白白耗了两年,也挺不好意思,听说新公司是搞高科技产品,立马就答应了。
高科技也算高科技,因为卖的是刚刚流行的个人电脑,此时还叫“微机”,价格基本都是上万一台。
电脑项目并不是肖建华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他有位女友叫周虹文,北京人,祖籍内蒙包头。
画下重点“包头”。
周虹文和肖建华同为北大同学,毕业后她去了方正集团,看肖建华守着一座“空城”很无聊,周虹文就鼓动男友成立公司去卖电脑。
插句话,周虹文大学时代有位同班同学,叫李彦宏。
23岁的 肖建华在中关村待了许久,附近的电子一条街是他平时最爱逛的地方,电脑热的兴起,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公司成立后,肖建华领着一帮从清华和北大找来的兼职大学生,按电话簿上的企业地址去拉客源,只要有订单,立马打电话给相熟的中关村商贩,让人赶紧送货上门。
肖建华此时还谈不上资本大佬,充其量就是个“二道贩”。
等客户结算了钱,他再把钱转给供应商和学生。
有人脉,加之“北大+高科技”这个后来在资本市场无往不胜的“金字招牌”,肖建华仅仅通过“倒腾”电脑,就赚了数千万,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钱这玩意,没有的想要有,有了就想赚更多。
毕竟是北大出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肖建华身边从不缺站得高望得远的“高人”。
有“高人”指点,当下市场经济改革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改制和上市,那才是一座座真正的“金山”。
一语惊醒梦中人。
肖建华深谙国际金融史,他不止一次和人谈论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人J.P.摩根,这位让他敬佩的金融家几乎凭一己之力拯救了1907年的美国。
对比J.P.摩根时代,肖建华意识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弱”的局面,非常类似20世纪初期的美国,也同样急需资本的力量来整合松散的产业体系。
肖建华就是在此时凭借积累下的人脉和精明的投资理念,逐渐被一些人物欣赏,纳入了自己的圈子。
1996年,25岁的肖建华一边继续做着“高科技产品”贸易,一边注册了北京海峡恒业、北京惠德天地科贸、北京新天地互动多媒体公司。
一年后,肖建华找到北大资源集团合资成立了北京北大明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明天资源),他自己占股80%,北大资源集团占股20%,算 是正式跨入了资本市场。
这一切的背后是肖建华正在谋划的资本局,目标锁定了国家正在逐步推行的“股份制”改革。
他想借此机会做中国资本市场的“J.P.摩根”,可从哪下手呢?
最后还是已成为自己老婆的周虹文指引了方向,她的老家,内蒙包头。
选择包头,一方面是周虹文家族在当地有些关系,另一面这里天高皇帝远。
憨厚的当地人对企业改制后的“上市”“股份制”等名词还似懂非懂,眼见“青年俊才”肯帮忙运营上市,打心眼里感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股市刚刚兴起,法人股的出路尚不明朗,资本市场究竟是福是祸,许多人逡巡许久不敢迈入。
别说普通人,连大企业自己心里也没底,上市?怎么玩,和谁玩?
好在不要紧,肖建华心里有底,而且早就有了“心仪对象”。
在之前注册的几个公司基础上,肖建华又相继投资成立包头创业、包头北普实业、包头明天科技实业等多家公司,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均是肖建华夫妇的亲戚。
被肖建华盯上的是一家由20家化工企业组建而成的化工集团——黄河化工,体量大,又急于打包上市,很合他的胃口。
在周虹文的运作下,肖建华加入黄河化工上市筹备组工作,没日没夜往返北京和包头之间筹备着上市事宜。
企业主特别信任他,觉得对方有着“通天关系”的能人。
1997年,黄河化工上市后,劳苦功高的肖建华顺势进入企业,成为负责经营的一把手。
要真以为肖建华对啥化工有兴趣,可实在小看了他的野心,肖建华只对资本市场不断迸发出的财富“化学反应”感兴趣。
1998年,肖建华又以包头创业入股包头草原糖业(集团),亲手操盘了国内甜菜制糖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华资实业的项目, 募集资金2.89亿,兼任企业副董事长。
1999年,上市才两年的黄河化工突然发布公告,包头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持有的包头化工集团总公司47%的股权转让给北京北大明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转让金额1个亿。
两方的合作自然是为了利益,此时的二级市场追捧高科技项目,“高科技”三个字已经让人虎躯一震,加上肖建华自诩的“北大”背景更令人浮想翩翩。
此时,肖建华不知不觉通过操控黄河化工的母公司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掌控,顺便也持有了黄河化工以2000万现金参股包商银行的股权,为后续控股包商银行打下了基础。
这一手“反客为主”的招数被肖建华玩得炉火纯青,马不停蹄地继续以母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又拿下了上市公司西水股份。
至此,肖建华通过“妙手生花”的资产腾挪先后掌控了三家上市公司,搭建了日后的明天系资本的重要体系,主要的几个法人也都是家人和心腹。
或许有人看完肖建华这些操作有些烧脑,感觉既复杂又难以想象,凭什么人家就能如此信任他,又凭什么他就能反客为主掌控那么多上市公司?
事实上,这正是肖建华之类的“资本掮客”摸透了A股市场刚启动时,许多亏损和破产重组的企业急于通过上市实现盈亏的心态,玩了一出“借鸡生蛋”的妙招。
九十年代中后期,诸多国有企业因自身经营不善已经很难再从银行贷款,即便贷到款也已难以按时还款。
此时有人登门说:“要不要上市?上市拿到的钱那是融资,揣进口袋都是自己的,亏了就是股民的,和企业无关。”
企业主们一点就透,潮水般涌向资本市场,拼了命也想早点上市。
既然有需求,于是市场中就出现了身份不一般的“神秘人”,他们以“资源置换”为名义和急于上市的 公司谈合作:“想上市不,想的话就给我一些股份,我帮你弄!”
中国当年有个词叫“突击入股”,意思就是上市公司上市前会莫名其妙多了很多小股东,比例不大,也不太引人注意。
这些背景非凡的小股东都是上市前“突击入股”,入股的价格并不高。即便这样,他们的钱居然还是银行贷款,自己压根不用掏一分钱。
等企业上市后,股价只要炒起来,这些小股东很快就会套现走人,没有丝毫留恋。
这“无本万利”的买卖赚到的可能是几百万,可能是数千万,也可能更多,买单的却是亿万不知情的股民们。
要真有人当回事去查,也查不出来名堂。
幕后真正的股东是不会露面的,站在台前的都是找来充数的“素人”,“素”到连个交通违法记录都没有。
可肖建华手法更为高明,一样是“倒腾”资源,不仅隐秘还冠冕堂皇,不经意间还透露出自己能力的不一般。
不信看看黄河化工(后更名为明天科技)、华资实业、西水股份三家企业股票代码分别为600091、600191和600291,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明天系的自选号码。
不过,在肖建华眼里,J.P.摩根给他的启发就是资本市场逐利很正常,存在即合理,只要能赚到钱,什么手段都可以用。
明天系的三大资本马车已经备好,肖建华正驾着赶往下一个资本盛宴。
2000年,29岁的肖建华已将明天系战略目标做了调整,将实体投资转向金融领域。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他不早不晚地又“恰好”赶上金融机构改制这趟班车。
这一年,明天系利用增资扩股和国有股权转让的机会,收购了长财证券、新时代证券,随即成为恒泰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之后又变成了新时代证券的大股东。
肖建华还是一番腾挪转移后把新公司转到自己明 天系的旗下,一点点渗透进整个金融领域。
明天系先是借助农商行改制,入股包商银行、泰安银行;借着利用金融业分业经营,A股陷入“熊市”时候,乘机揽入了恒泰证券、太平洋、新华信托等一大批证券、信托机构。
紧接着,瞅准城商行增资扩股潮,接连拿下了哈尔滨银行、潍坊银行。
短短7年时间,肖建华构筑的明天系已建立起庞大的金融版图,在资本市场俨然是“神”一般的存在。
只是好运不会一直跟随玩投机玩到忘乎所以的人身上,看似顺风顺水的肖建华还是在资本市场翻了船。
2007年,就在明天系趁太平洋证券上市,凭借以往的手段和人脉继续玩“帽子戏法”时,媒体忽然爆料太平洋证券在被收购过程中存在诸多疑点。
太平洋证券被揭发的主要原因是IPO之路实在太生猛,既没得到证监会发行部和发审委审批,连借壳都省了,直接找了个云大科技交换股份。
云大科技交是云南大学的一家三产公司,1998年上市,此后因为亏损带上ST帽子后一直半死不活。
好好的一家证券上市企业居然要和个濒临退市的企业换股,这不合逻辑,也极不寻常。
2008年,证监会最终审查公告出来了,太平洋证券绕开了IPO和并购重组两道门槛限制,自说自话直接在交易所挂牌交易,属于非法上市。
太平洋证券想上市为何要如此蛮干呢?问题还是背后的明天系在太平洋证券上市过程中使用了许多不正当的手段,想借助关系来个“霸王硬上弓”。
可此时的中国金融面对众多不正常现象展开了清查风暴,“太平洋证券案”被盯上,成为肖建华折戟的开始。
事后,围绕此案的多名金融领域官员被查,其中国开行副行长王益被“双规”、和他关系密切的“涌金系”大佬魏东自杀。